在古代,单姓是中国人的姓氏。而到了中古时期,为了区别同姓的人,有些家族就在姓的前面加上了一个字,这就是复姓。复姓的使用始于古代,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。据史料记载,首次使用复姓是在战国时期。
燕国的嬴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复姓的家族,他们为了凸显自己的家族身份和区别于其他嬴姓之家的姓氏,晋王重耳时期,用了他们的出身地——嬴县作为他们的第一个复姓(现今的河北嬴县)。
而复姓这种命名方式,一开始只是富贵人家才有的,比如孟子的曾祖的丑姓在其堂号之前就加了个孟,孟子成了其子叙辈的堂号。而这种命名方式渐渐地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,穷人也慢慢的跟着学起了复姓。这主要是因为复姓已经成了一种社会交流的规范,为了在社会上更好的交流,穷人也就跟着学起了复姓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使用复姓的人越来越多,而唐代后期,姓和名逐渐分离,使用复姓的规矩逐渐扩展,直到唐末,复姓在中国全面推广使用。